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63章(2 / 2)


  贤妃?怎么这么巧?“怎么了这是?”王氏看女儿皱着眉头,忙问道。

  “贤妃的娘家和咱们并不熟悉吧。”贤妃成了贤妃,她的娘家就水涨船高,虽然没有被封赏,可是不少人家却高看了他们一眼。

  王氏却知道,原来的方姨娘,现在的贤妃,本身却只是他们王家的奴才,如今一跃成为了宫里的娘娘,她的家人也被放了出去,如今背地里还有人叫他们国舅爷。

  都说皇后现在只是个摆设,而后宫里除了皇后,就是贤妃独大,这国舅爷叫的还很利索。

  王氏虽然不想掺合哥哥这些后宫的事儿,可是谁让她女儿以后要嫁给自己的侄儿呢?让一个妃子的娘家人成了国舅爷,那不是打自己女儿和女婿的脸?

  人的野心都是一步步的发展起来的,现在想当贤妃,未尝不想当皇后,成了皇后,未尝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

  所以容氏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好,那也不能废,占着那个位置,别人谁也夺不去。

  “是方夫人带着家里的姑娘来给长公主请安来了。”仆人回道,只是知道长公主进宫去了,扑了个空。

  带着姑娘?难道是那个打算?只是他们李家,几个男儿都已经成亲了,就是三房的李驰也才六岁,根本不是合适的人选,这方家到底是干什么来了?

  要说单纯的过来请安,王氏是不相信的。以前多少次的机会,都没有过来,偏偏这次就过来了?

  “娘,四表哥的年纪也到了,不知道有什么样的姑娘配得上他呢。“李舜华对王氏说道。

  对啊,魏王还没有定亲,贤妃那边肯定着急,难道是找人跟自己说一说的?

  可是,王氏又没有管着不让魏王定亲,怎么就找到了自己呢?

  “我是想着,秦王的婚事也快要举行了,吴王那边的婚事还没有着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儿呢。”吴王不着急,那是因为他已经有了儿子了,他当然不着急,更是可劲儿的挑着这京城的闺秀们。但是毕竟以前都是在西宁,京城的闺秀们哪一家好,吴王能知道?

  王氏可是在京城住了好几年,李家又是根基在京城,所以王氏更容易知道这些大家闺秀哪一家好。

  新朝可是也用了不少旧朝的臣子们,照样有那底蕴深的大家闺秀。

  等贤妃听说自己的娘带着娘家的侄女儿们去长公主府去了后,贤妃差点没有失态,她娘的打算她也明白,现在看家里水涨船高了,所以想给娘家的侄女儿们说些好亲事,但是他们本身就是家生子出身,这一打听就打听出来了虽然她当了贤妃,可是不是宠妃,生的儿子也不是皇上喜欢的。别人家都不一定能看得上他们方家。

  别人家都不成,更何况是李家?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可是她娘方夫人却不以为然,说道:“要说以前,咱们也不说这话了,可是现在你成了宫里的娘娘,咱们家怎么就配不上那些人家了?我外孙好歹也是个郡王,我的孙女怎么就配不上李家的人

  了?我也不是求李家嫡支的,只是旁支的也不成?”

  李家是豪门世族,这一点让方夫人很是动心,就跟要镀金一样,和李家结为了亲家,那么他们方家的门槛就提高了好几层了。

  因为曾经是家生子,这一点,让方家的人一直抬不起头来,虽然现在谁都不敢说什么,可是大家心里都有数,方夫人还心道,人家还有原来是种地的,现在都成了当官的,还有那屠户,不也都是麻雀变凤凰了?

  他们家凭什么就不能成?

  可惜的是,他们家是凭着女儿才会富贵起来的,安歇种地的和屠户,是真刀真枪的打下来的,所以尽管出身不高,也是让人敬佩的。毕竟是凭着自己的本事。

  多少开国功勋不都是出身不高的,可是你一个外戚,也想跟人家比,但是没有可比性了。

  “我不同意,娘以后也打消这个想法,安安分分的找差不多的人家。”贤妃是知道王氏的性子的,她可不想把王氏给得罪了。

  ☆、第87章 仗势

  贤妃就只有魏王这一个儿子,在这个世上,最亲的也就是这个儿子,娘家如今个个都为自己个打算,可是她不得不为自己的儿子打算。

  前面皇上还有两个嫡子呢,她儿子要想进一步,除非是两个嫡子死了,然后上头还有个老三呢,怎么着也轮不到自己的儿子。更何况,以前陈姨娘不是自己作死,弄得现在陈家连这门亲皇上都不认。直接就没有陈家什么事儿了。

  相比较起来,方家还算是这中间最可以的了,可是要是还不足,那么贤妃就会觉得自己的处境艰难。

  给皇上熬粥送汤,也是希望皇上能把自己儿子的婚事放在眼里,到时候找个差不多的人家。

  可是娘家却心大,想和李家结亲,这要是被皇上知道了,还不定怎么看自己呢,是不是会觉得自己心大想些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到时候牵连了自己的儿子,那就不好了。

  想来想去的贤妃,在王氏又一次进宫的时候,就请王氏过来,她跟王氏道歉,对她母亲上门的行为,然后也说了她娘的打算,并且表示,自己从来没有那么想过,还请长公主不要误会。

  才建立的朝廷,皇帝的妹妹,比宫里的妃子,在皇帝心里的地位要高多了。如果是过个几代,就是公主,面对宫里的妃子,也得客气一些,可是现在不是才开朝初期吗?

  谁不知道,能打下江山的皇帝,向来是说一不二的,朝臣们反而不能对开国皇帝指手画脚。

  王氏只是对贤妃说知道了,不过,心里却觉得这贤妃还真是过于自私了。就算她娘家人想要和李家结亲,只要是合适的,她也不会说不允许,人都有自己的盘算,陈家不是做什么大奸大恶的事儿,真的算不了什么。

  李家族里的子弟和姑娘也挺多的,王氏也不是都要管着人家的婚姻嫁娶,都有爹娘或者兄弟,当然还是他们做主了。

  贤妃这个时候找自己,无非是表示她自己个没有和李家结亲的心思,都是她娘家人自己弄得,和她一点儿也不相干。

  得了,既然这样,王氏也不说什么了,就算是以后陈家和李家的人结了亲,那么她不反对也不支持,随便他们去了。

  转眼,就到了过年的时候,这几年,京城老百姓过的是战战兢兢的,如今天下太平,这个年倒是过的很热闹,光是宫里,就放了很多烟花,皇上还带着众臣在朝阳门的城门上面与民同乐。

  作为皇亲国戚的李舜华,也有幸在上面,看着乌压压的老百姓跪拜在下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神情。

  老百姓要求不高,只要能让他们过上安稳踏实的生活,他们就感恩戴德。

  所以,一个腐朽的朝廷败落,和一个新兴的朝廷的崛起,都是顺应民心。

  这几年民不聊生,为了安抚老百姓,朝廷规定免了一年的赋税,还鼓励大家多开垦荒田,开垦的荒田,三年内不收税。

  也是让老百姓慢慢的缓过来的意思,京城开始的时候,有很多流民,然后在新朝安定下来,都让这些流民返乡,回家种田去了。

  一年不收田税,让这些靠种田吃饭的老百姓,真是能缓一口气下来。

  京城从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八,都不宵禁,晚上更是热闹。

  李舜华跟着哥哥嫂子去玩过一次,吃了很多小吃,第二天,王琅就专门过来,接李舜华去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