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64节(2 / 2)


  至于官员们,就冲着报纸刊头的“大晋报纸”四个御笔亲书,也得掏钱买买买啊。

  是以报纸一经刊印,很多时候都供不应求,让暗搓搓等着看福王笑话的人憋了一肚子气,也让冯克己对报社改了观:这样得民心的东西,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就是每期总有那么几篇不正经的文章,看着很是碍眼。

  要不是觉得自己正面怼不过顾玦,冯克己真想撸起袖子跑去顾府把顾玦也骂个满头包。你说你做报纸就好好做,干什么弄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印上去?浪费不说,还拉低整份报纸的格调!

  柿子捡软的捏,冯克己怼不过顾玦,骂一波福王还是可以的。于是,老老实实在报社当吉祥物又收到了来自舅公的责骂,很是懵逼:我啥也没干啊,干嘛又骂我?

  骂的就是什么都不干!冯克己心里的火全都朝着福王撒去,指着他的鼻子骂他这个报社社长是干什么吃的,审稿都不会!那些不正经的东西就不该出现在报纸上!

  福王委屈:那也得他们乐意听我的呀。

  冯克己吐血三升,彻底不想搭理这个憨货。

  然后,心里憋屈的冯克己又盯上了顾淮之,偷偷问他,“你不是说办报纸也能挣很多银子吗?现在报纸虽然卖得不错,但一份报纸也就两文钱,就算卖得多,也挣不了几个银子。你说的大笔进账在哪儿呢?”

  搞不定让人来气的蠢蛋,就只有把精力放在户部的银子上了。冯克己深谙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的人生哲理,绝不憋屈自己,转而把压力转嫁到顾淮之身上。

  论起挣钱这方面,顾淮之还真没输过。听到冯克己这话,顾淮之便自信地点头,胸有成竹地对冯克己保证道:“大人您且等着看吧,我说的大笔进账马上就要来了。您最好叫上两个人去国库门口守着,就等着数银子吧。”

  第122章 数银子

  顾淮之这话说得神神叨叨的,冯克己还真不大信他。本着爱护有能耐后辈的原则,冯克己还缓和了脸色温声安慰顾淮之,“报纸能办成现在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虽然赚得不多,但日积月累下来数目也十分可观。再攒个三五年,也能回本,后面都是净赚的,朝廷并不亏。你可别为了争一时之气瞎出主意,反倒误了自己的名声。”

  顾淮之谢过冯克己的好意,伸手在空中写了个“商”字,再次自信笑道:“大人放心,这事一准儿错不了。”

  冯克己看着那个“商”字,眼中继续冒问号:这是让商人参与进来挣商人的银子?但一份报纸就两文钱,就算有富商加入,又能挣多少?还白白带累了报纸的名声。怎么说大晋报纸也是御笔亲书的报纸,又有陛下的亲儿子福王坐镇,满满的天家威严,怎么能让这样一份报纸沾染上铜臭味?

  倒也不是冯克己看不起商人,主要是这种档次的东西,让商人参与进来不合适。

  顾淮之则表示这样没毛病,大晋报纸本来也不是全部走严肃风,人家还有个版面专门评选三大才子齐四大美人呢,八卦味甚浓,还最受百姓喜爱。

  这个版面从来就跟高大上三个字没什么关系,也没见因为这个就损害了皇室威严啊。

  冯克己见顾淮之神神秘秘还是不肯松口,心下也不由好奇,这位接下来又要使出什么手段来?倒是比银子还让人觉得期待。

  顾淮之想要认真挣钱的时候,那就没有他谈不成的合作。他敢跟冯克己打包票能让户部多出一大笔进账,自然是早就在心里算计好了下一步要怎么走。

  早在之前京城商人们哭着喊着要捐款帮朝廷修前往西域的驰道时,顾淮之就粗略算了算他们的财政情况。得出来的结论是这些都是大肥羊,想要刷功绩的时候就可以在他们身上薅薅毛。

  上回捐款的事儿和试着去西域通商之事,顾淮之已经和京中几大商户有过联系。这一次,顾淮之再找他们,也是熟门熟路。被顾淮之下帖子的几大商号当家也没有第一次收到帖子的忐忑,个个儿都兴奋得不得了,还抽空聚了个会,私下悄悄讨论,“也不知道顾大人这回找我们,又有什么好事?”

  “谁知道呢?不过顾大人那就是财神爷转世,咱们只要老老实实跟在他身后喝汤就行。”

  “就是,谁还会嫌银子多啊?”一位胖乎乎的中年商人摸着鼓出来的大肚腩笑眯眯地开了口,他天生一张笑脸,圆乎乎的很是喜庆,十分得人眼缘,在商贾中人缘极佳,收了顾淮之的帖子后就处于兴奋状态,还美滋滋地猜测了一波,“听说最近那个非常有名的报纸就是顾大人向陛下提议弄的,莫非顾大人想跟我们谈一谈报纸的事?”

  这话一出,就有人打退堂鼓,“这…要是谈报纸的事儿,那我们也帮不上忙啊,朝廷自己印就够了。再说了,那玩意儿能赚的也不多,有这工夫,我还不如多跑一趟商,来回进账一合计,都够卖几十年报纸了。”

  其他人听了也纷纷点头,大家都是商界有头有脸的人物,再谈这点小利益,岂不是遭人耻笑?

  倒是圆脸商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顾大人天纵奇才,他的心思哪是我们能猜到的?不过依我之见,顾大人是个办大事的人,报纸的利益,我们心中也基本有数。顾大人若是想让我们参与,只找一家就能吃下。现在顾大人给我们每个人都下了帖子,想来不会就为了这么点利润就让我们都聚在一起。”

  大家齐刷刷点头,吹一波圆脸商人分析得有理有据。

  圆脸商人面上不显,心下却很是自得。

  翌日,顾淮之同商人们见面,寒暄过后便直奔主题,“京城最近新出了一个叫报纸的东西,不知各位可有耳闻?”

  这么有名的东西,谁没听过那就证明他孤陋寡闻了。众人齐刷刷点头。

  然后就听顾淮之问他们,“报纸的销量这么好,诸位就没什么想法?”

  这话一出,商人们纷纷向圆脸商人投去意味深长的目光。圆脸商人自己也有点懵,啥,还真是报纸的事儿啊!

  莫名脸疼。

  顾淮之没让他们失望,紧接着抛出了一个大炸.弹,“报纸的销量这么大,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在看。诸位也是商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就不想让全大晋的百姓都知道你们的商户名号?”

  这个目标立得太大,商人们都觉得有点窒息。这样宏伟的目标,自己怕是再活一百年都不一定能达到。顾大人果然是年轻气盛,定的目标都叫人感到害怕。

  商人们心里叫苦,面上还得赔笑,尴尬地对着顾淮之说出自己的难处,“大人有所不知,我等虽然侥幸在商界闯出那么一点点名气,但商贾地位毕竟低贱,我等能有现如今的成就便是祖宗保佑,谁敢妄想让商号名声传遍整个大晋呢?”

  “我自然知晓你们的难处。”顾淮之语气温和,直指重点,“现在,我不是把名扬天下的机会给你们带来了吗?”

  这是什么意思?众人顿时一头雾水。倒是圆脸商人反应快,脑海中闪过报纸上的内容,一时间心跳如鼓,难以置信地看着顾淮之,失声惊呼,“大人莫非是愿意帮我们写一篇文章印在报纸上?”

  听了圆脸商人这个猜测,在场商人们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都顾不上尊卑,连连追问,“大人,此话当真?”

  顾淮之赞许地看了圆脸商人一眼,随口夸了一句,“王掌柜果然心思灵敏。”

  王掌柜顿时抬头挺胸,红光满面地看向同行,第一个反应是;大人夸我了!第二个反应则是:大人居然还记得我姓王!

  这可真荣幸啊。

  其他商人嫉妒地看了他一眼,又继续用热切的眼神盯着顾淮之。

  刚刚顾淮之这话,也就是默认了王掌柜的猜测是对的。大家想想现在报纸的阅读量有多少,心中便都是一片火热。

  顾大人没骗他们,这确实是一个让自家商号名扬天下的机会。以报纸的传播量之广,阅读量之多,只要报纸上出现了他们商号的名字,那他们商号真的能做到一夜成名,而且是天下闻名。

  这样一根大萝卜吊在眼前,谁能不心动。

  有心急的便已经开口问了,“大人有什么想法,尽管说便是,我等一定遵从!”

  其他人纷纷跟上,并暗中向这人投去敌视的目光:娘的,看你长得浓眉大眼也算是个正经人,怎么拍起马屁来这么熟练?居然表忠心表在我们前头了,不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