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第325节(1 / 2)





  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秘密,是它能够独立于利益争夺而永远存续的动力。

  “舍生而取义者也!”

  “噗”的一声,巨斧落下,尸倒血流,头颅骨碌碌地滚出很远。

  李秉常哭倒在殿前的尘埃之中。明远假装在扶,但实际上心里震撼莫名,双眼与心中一样的酸涩难当。

  秉常突然大力甩开明远的搀扶,双手撑在地面上,向梁太后舆轿的方向爬行了两步,倔强地扬起脸,满脸泪痕地喊道:“生,我所欲也……”

  梁太后端坐在舆轿上微笑着冲秉常挥了挥手,施施然道:“我儿不必重复这些没用的废话。”

  “在这世上,刀斧是有用的,弓箭是有用的,力量是有用的。”

  “酸儒们说的言语,是最没用的。”

  第310章 全天下

  勤政殿中, 赵顼气闷无比——

  五路伐夏的战况竟像是被王韶说中了一样:泾原与环庆两路主帅,高遵裕与刘昌祚争功。刘昌祚先到灵州城下,高遵裕却急传号令, 命刘昌祚不得率先攻城。

  赵顼虽然没有机会亲自领兵上阵, 却也知道兵士打仗, 讲究一个“气”,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那刘昌祚抵达灵州城下的时候,是士气正旺的时候,且那时西夏大军坚壁清野尚未完成, 城防上有空子可钻。

  然而高遵裕却担心刘昌祚破了灵州城,抢了自己的首功,严令刘昌祚麾下不得攻城, 原地等待与自己会师。

  高遵裕确实受了皇命,有节制刘昌祚之权。而刘昌祚畏惧高遵裕是外戚, 宫中有高太后做主,便乖乖地从了高遵裕的将令, 没有及时攻城, 给了灵州守军喘息之机。

  等到高遵裕与刘昌祚会师, 灵州城防已经稳固。泾原、环庆两路失去先机,久攻不下, 被抄绝了后路, 一场大战下来, 损兵折将, 不得不退。

  这个消息传来, 赵顼仿佛吞了一只巨大的苍蝇, 从胸口一直难受到头顶卤门。

  好不容易遇上西夏内乱的局面,又征发了大军与大批民伕出征,却因为将帅不合,彼此争功,落得眼下这样一个局面。

  但这能怪谁?

  这是天子自己下的诏啊!

  想想数年练兵,数年积累,就只是因为错失了这一个机会,大军无功而返,成千上万的大宋子民要将性命交代在故土之外,赵顼这一口气怎么也咽不下去。

  他反复看了舆图,确认伐夏五路如今的位置与消息。

  除却泾原与环庆路以外,鄜延与河东路确实拿下了银州与夏州,也有机会穿越八百里瀚海,直捣西夏腹心的灵州。但最终种谔与李宪还是求稳,没有冒险,而是着力拿稳这两座重镇。

  西夏大军主力如今在灵州城下与高遵裕和刘昌祚的队伍纠缠。

  一直没怎么接战的熙河路倒确实是一路奇兵,但是他们也是人数最少的一路。

  即便有这样一路,他们又能给这战局带来什么变化呢?

  *

  望着远处的寨堡,熙河路主帅种建中有些心神不宁。

  他在出征之前接到了明远被劫,生死不知的消息。自那时起他的魂灵就像是被人夺去了一半。

  但是身为军人的骄傲与责任感,却又令他不得不暂时压下心中的不安、惶恐与痛楚,照样带兵出征。

  自熙河一役以来一直跟随他的梁平等人,也看不出种建中半点异样。

  但是种建中知道,如果他无法找到明远,那么这次出征,恐怕将是他最后一次作为一路统帅出征。

  此后,他会放下一切,踏上寻找明远的征途。

  随着熙河路大军深入,随行的走马承受童贯却很明显越来越兴奋。从一开始的谨小慎微,默默观察绝不做声,到后来议事时大胆建言,催促进军,种建中开始意识到,这位太监,应该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童贯也想要立军功。

  在大宋立朝以来,太监立军功从来不算什么稀罕事。

  现在河东路的主帅李宪,也是一位太监,是童贯的“师父”。

  在种建中帐中,童贯向种建中深深一揖,道:“咱家谢过种帅提携点拨之恩。寄望这次大战之后,咱也能像师父一样,统领一路西军。”

  种建中听童贯的志向不小,暗中吃了一惊,才抬起眼细细打量,由此看清了对方眼里热衷名利的眼光。

  “童供奉的意思是……”

  种建中假做征询童贯的意见。

  “不管如何,种帅都要下令,至少拿下眼前的木砦。”

  种建中所率的熙河路,与其余四路相比,位置更西,是从西夏南方向正北方向攻击。灵州反倒在他们这一路的东面。

  此刻,熙河路大军已经接近兴庆府南边的顺州。他们现在有好几个选择,可以向东北方向进发,前往灵州,与泾原环庆两路会合。冒险点也可以转向正北方向,直捣兴庆府,攻敌之必救,令灵州的敌人不得不分兵救兴庆府。

  但是童贯说得很实在,他们现在最该做的,是拿下眼前这座顺州南面的小小寨堡。

  “我们还剩多少天的粮草。”

  种建中问军需官。

  “回禀种帅,还有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