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第57节(2 / 2)


  再向下看广告词:“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若被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明远不懂“兴贩”和“加饶”的意思,问了史尚才知道,“兴贩”就是批发的意思,如有批发,便能打折。

  这张仿单表面有折痕,看起来像是包在盒子外面的。大约这店铺出售盒装的细针,然后将仿单裹在盒子外面。

  当然,这仿单也都能是放在贩卖布匹布料,甚至是香粉胭脂的店铺里,主顾购入货品时顺手将拿上一张——算是“联动营销”?

  明远在史尚的指点下,看了不少类似的仿单,有药铺、家具、镜子、雨伞……各种品类。

  难怪这汴京的刻印坊不愁没生意,没有一家愿意出售的。

  “史尚,你知道这仿单是用什么版印出来的吗?”

  明远存心考考身边的这位“百事通”。

  史尚则胸有成竹地回答:“有的是铸铜版,有的是雕木板。”

  明远给了史尚一天的时间去了解汴京城中的刻印生意,史尚也利用这一天时间,跑遍了所有的刻印坊,成为汴京刻印界的“百事通”。

  明远点点头,对史尚的表现很满意。

  他想了想,接着问:“我如果要自己办一间刻印坊,需要准备什么?”

  史尚惊讶地张开了口,却一时没能说出话。

  明远想要买一家刻印坊不成,马上就转变思路,想要自己办一间刻印坊。这样跳跃的思维是史尚万万没料到的。

  但史尚马上调整过来,略略思考,就回答:“您需要有经验的刻印匠人,要有一间足够大的院子,有至少一名管事,能够充当账房的。另外您需要有上门来刻印的主顾……”

  “主顾?”

  明远闻言一笑,心想:苏轼不就是一个大主顾吗?

  史尚见明远的表情,知他胸有成竹,便不再多说。

  “需要官府核准吗?”明远又问。

  史尚不愧是“百事通”,对此非常确定:“不必,只是开业需要在开封府备案即可。”

  “那就好,”明远笑着点头:“你去物色院子和管事。刻印匠人那边,我来想办法。”

  *

  明远早在来汴京之前,就想过要把京兆府的刻印坊搬到汴京。

  但京兆府作坊那里,工匠们多是本地人,拖家带口的,不便离开。再加上刻印坊的生意已经上了正轨,明远也不好强求,只留了话,说是向来汴京的话就来,到京城就上牙行打听他。

  此外,明远拜托了与东南一带有生意往来的绸缎庄掌柜,托人寻访毕昇。

  他不记得多少毕昇生平,甚至不知道毕昇现在是否在世。茫茫人海中,仅凭名字和职业寻人,就好像是大海里捞针,权且试一试。

  谁知明远下定决心要自己办刻印坊的第二天,有人找上了门。

  “郎君,门外有一人,自称姓毕,求见郎君。”

  随宅院一道“租赁”而来的门房姓万,明远跟着宅院里的其他人一道,喊他“老万”。

  明远点点头,要老万将人引进来。

  “见过明郎君。”

  进屋的是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颇有风霜之色,两鬓已经花白。

  明远连忙上前,与来人见礼,问起对方的姓名,来人答道:“老汉名叫毕文显。听说明郎君在寻访先祖父?”

  第54章 百万贯【加更】

  明远寻访毕昇之际也没想到, 此时距毕昇已过世已有近二十年。连他的长孙毕文显,也已经是一个四十多岁,自称“老汉”的人了。

  按毕文显所说, 毕昇原是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人, 少小离家,学得一手雕版制版的手艺, 是乡里有名的能工巧匠。但他生平一向背井离乡,在外漂泊,只有过世之后才由子孙扶柩回乡, 叶落归根,归葬故土。

  毕文显介绍毕昇的时候, 一直盯着明远,话里话外显得犹犹豫豫的, 似乎觉得明远实在不像个手艺人。

  “先祖父有一遗愿, 想要将他的制版之术传给后人。”

  毕文显冲明远拱起双手,询问道:“敢问小郎君,可是为了先祖父的制版之术而来?”

  明远反问:“可是活字制版之术?”

  听见“活字”二字, 毕文显陡然睁大双眼, 脸上泛出喜色。

  明远又问:“令祖是如何制版的?”

  毕文显喜色顿去, 嗫嚅着道:“我……我也不知道……”

  原来, 毕昇在晚年时自创了一种新的“制版术”, 但是这种技术成熟后不久, 毕昇便在杭州过世,过世之时, 只有长子毕嘉陪伴在身边。毕氏四子后来齐聚杭州, 扶柩回乡。

  毕嘉不是制版工匠, 对于毕昇身后留下的制版术没有半点了解。

  因此毕家的子孙, 也并不知道先祖的“制版之术”究竟是什么。

  “难道……令祖没有师兄弟,没有同在刻印坊里供职的同僚吗?”明远问毕文显。

  毕文显摇摇头,露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与祖父共事的同行们……说祖父的制版之术太过繁琐……”

  明远顿时皱起眉头:怎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