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70章(2 / 2)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的对手是白流苏。

  第2441章 决战纽卡斯尔

  政治从来都是残酷的,战争年代犹是如此。日本国内的陆海军之争,虽然最终体现在对战争的掌握程度上,归根结底却源于高层的斗争。一直以来,日本陆军强调的都是中国战场的重要性,或者可以这么说,日本陆军人目光比较狭隘,目光还仅仅局限于亚洲这一块。亚洲,谁才有资格成为日本国的敌人?当前,除了中国还真找不出第二家。再者,日本要想摆脱海岛国家的命运,要想改变上天赋予的“小受”地位,只能向亚洲大陆延伸。如此,中国又必然会成为其“绊脚石”。当然,日本陆军人自己是不会认为的,他们在诠释这一理念的时候,以“更加务实”来形容自身,并借以表示与海军人的不同。曾经的时空,日本陆军人始终稳压海军人一头,但是现在,这一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日本海军因为小泉敏一郎和山本五十六这两个妖孽的存在,不仅战术思想走在了陆军人前面,而且似乎更懂得势的运用。近卫文麿再次上台,为海军人重新执掌军部,甚至于垄断军方资源提供了机会。最关键的是,日本陆军人最后的努力,在欧阳云的运筹帷幄下非但没能收到效果,反而白白又葬送了将近十五万大军。远东战略,虽然梅津美治郎率领的远东方面军成功的在海参崴登陆,可是因为外蒙已经并入中国版图,中国远东远征军也同时进入了苏俄远东地区,该战略实际上已经失败了。日军参谋本部制定的东西线双线出击计划看起来可行,但是在西线全面失败以后,日本人真想主动完成从东线完成当初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可能。现在,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德国人打过来。曾经,山本五十六受小泉的影响,对中国战场或者学兵军的态度,一度相信能够通过时间解决。现在,事实已经证明了他们这一策略的错误——中国或学兵军远比他们想象中强大,至少,其发展势头完全不逊于他们。于是,在中美这两个对手之间,似乎,美国更好欺负一些。本来,因为这一关键性失误,山本有理由对小泉敬而远之。不过,因为小泉主导的南亚军事体系彗星般崛起,似乎具备了主宰南亚的能力,再加上,德国人离中国似乎已经近在咫尺,而美国人又羸弱可欺,山本经过慎重考虑,还是决定延续之前的方针,先南后北,干脆将中国或学兵军留待最后解决。

  以上,是小泉敏一郎得以再次成为南亚军事主宰的原因。在南云忠一率领的大和号航母舰队几乎全军覆灭以后,在小泉敏一郎和塚原二四三之间,理所当然,小泉也更具备统领全局的资格。而在再次获得了证明自己也别是与欧阳云博弈的机会以后,小泉也没理由不全力以赴。而他经营多年的南亚民族解放军体系一旦全力运转,立刻焕发出强大的能量。

  对于扈从军的应用和对占领区的管理,冈村宁次算是最有心得的。但是和小泉相比,受时代的限制,他那套却明显落伍了。小泉的理念,来自于成熟的日本企业管理理念,就是以家族方式对手下的军队进行管理,强调感情,强调“坐在同一条船上”这一观念。小泉比冈村另一个高明之处在于,哪怕他心中对南亚土著实际上是始终斜睨着的,在面上,他也能端出一副尊重、和蔼的神情。“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份血汗一份回报”——他对南亚土著实施这一政策,曾经被认为是荒谬和对牛弹琴,但是,在他需要南亚人的忠心的时候,这一策略的优势却凸显了出来。比如,在成立南亚共荣军的动员会上,他坦白的对与会的各民族解放军的军官说:共荣军的危险性要远胜民族解放军——“简单的说,就是共荣军执行的任务会更加危险,牺牲的几率会成倍的增加。当然,付出就有回报,共荣军获取荣誉和奖励的机会也会成倍的增加——你们还有勇气参加吗?”

  七十万的大军,其中还有二十万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再加上海航特攻战术部队的增援,小泉以为,即使不能取胜,最少也能保持澳洲战场现在的局势。那么,自己就能源源不断的投入部队,“拖也要将美国人和支那人拖死”。美国本土和中国距离澳洲都比较遥远,距离新几内亚和印尼却几乎近在咫尺,也就是说,日本的补给能力要远胜于中美两国。从这一点而言,在澳洲战场,小泉确实具备拖死中美两国的能力。他却不想想,从一开始他就将这一次战役定义为时间久远的持久战,心态上先就示弱了,如果中美两国采取狂风骤雨般打法的话,他做好准备了吗?

  第一战发生在纽卡斯尔。美澳联军兴建的纽卡斯尔防线虽然屡经战火而已经变得破败不堪,但是其军事价值依然存在,自然成了盟军和日军持续争夺的目标。是役,日军出动了五万日军和二十万的南亚共荣军,动用了将近三百辆的战车和超过五百架的战机。盟军方面,白流苏的海军陆战队之外,陈师昌支援白流苏四个航母编队,美澳联军空军提供了大约一百五十架的各型战机。

  战争的前奏,当然是空战。日军方面,山部川三键亲自指挥战斗,盟军方面,王海统一指挥中美澳三国空军。空战进行了三个小时左右,日军用大约五十架常规战机和三百架五十特攻机的代价,换取了盟军大约三百三十架左右的战机。其中,美澳联军的战机几乎损失殆尽,而学太平洋舰队的海航部队也因为折损超过了四分之一,不得不暂时退出战场。

  空中决战结束,地面部队登场,双方首先投入了战车部队。

  战车作战,是盟军各国一向的强项。其中有必要重点指出的是,美军在这一战中动用了一种新型坦克。综合该坦克的各项系数,其装甲防护能力和炮火打击能力虽然不如学兵军的新型山魈和日军的零式战车,但是其山地爬坡能力却超强。在一个叫做格拉斯的地方,白流苏正是利用了该型坦克的超强机动性,完成了对日军将近一个师团的战车部队的包围。这也成了这场战役的转折点。

  第2442章 厚此薄彼

  美军参与这场战斗的一共有六个师将近五万人,其中最著名的为骑兵第六师。名为骑兵,实际上这支部队却是标准的机械化步兵建制,下辖两个作战大队和一个空中支援大队。明明是步兵却叫做骑兵,这源于英美国家的传统。比如英军中就存在着某某骑兵师,某某龙骑兵团、枪骑兵团,但实际上,这些部队中根本就不存在马,部队的机械化程度相当的高。这支美军的最高指挥官系曾经在台湾接受过学兵军特训的温赖特四世中将。在这一人事任命上,中方最中意的其实是和郭奎长期合作过的夏普。不过,正因为夏普和学兵远征军高层有着不错的私谊,这引起了麦克阿瑟的猜忌,麦克阿瑟坚持,最终温赖特反而因此得以上位。

  二次瓜岛战役战败,并因此促成学兵军真正主导太平洋战局,这在麦克阿瑟看来自然是个耻辱。而从此以后自己将听命于一个中国女人的指挥,这在他看来更等若是被直接扇耳光。这也是他为什么私底下牢骚满腹,认为女人应该远离战争的原因。大男子主义作祟,令麦克阿瑟在这件事上迟迟转不过弯来,于是,只要是白流苏制定的计划下达的命令,他便都本能的对着干,好像不这样,无法体现自己的高明似的。

  格拉斯之战的作战计划,因为是白流苏提出来的,自然再次遭到了他的强烈质疑。而他对这份计划最感到怀疑的地方,在于白流苏命美军骑兵第六师负责包抄,却令中国远征军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军第三师坚守一个离格拉斯很远、貌似无足轻重的地方。争论到最后,他同意骑兵第六师担任包抄任务,同时又指出单单一个骑兵第六师兵力似乎薄弱了点,建议将第三师也用于包抄:“毕格拉有守的必要吗?我不相信日本人会选择从这里突围!”

  盟军太平洋战区司令部的高层远不似表面看上去那么和睦,中美高级军官之间的争锋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偏偏,在个性上,麦克阿瑟和白流苏有着相同之处,很多时候都表现得很固执。于是,往往,本来是一个小的争议,到了他们这里却往往就会放大化。甚至于欧阳云和罗斯福一度不得不扮演调节者的角色,频频的或批评或安慰或劝解麦克阿瑟或白流苏。

  毕格拉远离珊瑚海,而且往东去的地形十分复杂,并不适合于部队运动,所以在麦克阿瑟看来,即使日军最终要从格拉斯突围的话,也会选择走沿海路径。他认为自己是掌握真理的一方,然而,他碰到的却是一个似乎有点蛮横无理的上峰。他滔滔不绝的讲了一大通道理,结果却被白流苏用“你是总指挥还是我是总指挥”最后一句话堵得哑口无言。

  白流苏才是总指挥,所以,她的话才最具备权威性。

  战斗开打,因为麦克阿瑟和白流苏的这一番争论,美军骑兵第六师在进行包抄作战的时候,中低层官兵的牢骚就特别的多——“我说长官,中国女人凭什么这么做?她让中国军队在毕格拉看山景,却让我们长途跋涉包抄日本人的后路——难道仅仅因为她是最高指挥官吗?”

  “让中国人,还是一个中国女人来做我们的总指挥,我以为这是国会对我们一线将士极端的不负责任。”

  “婊子养的,为什么执行包抄任务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我们,中国人不是战无不胜的吗?”

  ……

  骑兵第六师的师长名叫戴恩,四十岁左右的一个喜欢抽雪茄的胖子。他同样对这次任务赶到不忿,不过相对于中低层官兵,他显然更具备军人的荣誉感,所以,虽然他心中也有意见,却绝不会说出来。听见手下们的议论,他先是保持沉默,终于,在感觉到可能影响士气和行军速度的时候他出声呵斥道:“闭上你们的嘴巴吧,你们也知道中国人战无不胜?那么,等打了胜仗拿出成绩以后再来讥讽中国人吧。战场上从来都是胜者为王,而现在中国人的战绩比我们好,所以我们只能听中国人的,而且要听一个中国女人的。”

  白流苏这样的安排,确实很容易让人怀疑她的居心,会觉得她是厚此薄彼,欲保存中国部队而让美国人当炮灰。这种怀疑,在格拉斯之战打到第九天的时候尤甚。

  白流苏以日军一个精锐的战车师团为饵,成功的引来另两个日军师团和五个共荣军师团入援,然后关起门来打狗,利用美军第六骑兵师超强的机动能力,对日军完成了包围。而盟军的战略意图一暴露,自然激起了日军的猛烈反击。在小泉的调度下,更多的日军和南亚共荣军扑了过来,欲先完成对骑兵第六师的围歼。至第九天,骑兵第六师东西方向受敌,面临的敌军总兵力一共将近十万人。骑兵第六师地面部队满编不足万人,等若是以一当十,自然打得极其辛苦。最危险的时候,戴恩都上到前线,当起了坦克炮手。

  “我们需要支援!”

  “我们最多还能坚持三个小时!”

  “狗娘养的,援军在哪里?”

  ……戴恩都上到前线了,骑兵第六师的求援电报自然不会少。要知道,美国大兵“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在全球可都是出了名的。

  而从战略角度而言,骑兵第六师一旦覆灭,那么格拉斯之战就等若宣判盟军一方失败了。如此,麦克阿瑟哪能不急。他先是询问白流苏是否立刻执行二套方案,在得到否定回答以后,他直接发电报到白宫,要求罗斯福向欧阳云施压,以挽救可能全军覆灭的骑兵第六师。“让一个女人担当盟军太平洋战场陆军最高指挥官,这根本就是个错误!”在电报的最后,他不忘带上这么一句。

  麦克阿瑟用有色眼镜看人,所以他根本不能理解白流苏的苦心。白流苏为什么要让骑兵第六师担纲包抄任务,不就是看中该师超强的山地行军能力吗?至于,这么做会不会让骑兵第六师先被吃了,也许存在这样的危险,但是如果不冒一点风险,不让日本人看到希望的话,又怎么能骗得日军持续增兵?麦克阿瑟不知道的是,从一开始,白流苏就打算要打一个漂亮的围歼战,从而一战成名的。她要用一场超级漂亮的胜利为自己正名,也会天下女人正名。

  女人,不仅能上战场,而且还能比大多数男人做得更好。

  第2443章 蒙海地和毕格拉

  第二套方案,就是动用航空部队为骑兵第六师开辟突围道路。这套方案,是在麦克阿瑟的坚持下,白流苏为了息事宁人才加入进去的。麦克阿瑟不知道的是,从一开始,白流苏就根本没想过需要启动这一方案。换种说法,此战,白流苏势在必得充满了信心。白流苏的信心来源,和打入原大阪第四师团中的学兵不无关系,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可以为她提供第一手的情报,她才能从一开始就知己知彼,从而根本就不担心会吃败仗。

  毕格拉看似远离格拉斯战场,目前看来貌似和格拉斯之战毫无关系,实际上,因为小泉在毕格拉以东地区埋伏了大约十万的日军,这个地方实际上成了决定格拉斯之战胜利归属的决定性地区。从白流苏的角度,她之所以让骑兵第六师负责包抄,而让第三师负责坚守毕格拉,还真不是想让美国人当炮灰,实际上,她是因为不信赖骑兵第六师,这才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小泉之所以敢主动进攻挑起格拉斯之战,潜伏在毕格拉以东地区的十万日军精锐,正是他最大的倚仗。

  毕格拉地区地形复杂,很适合隐藏兵力,别说小泉在这里藏下十万人了,便是多藏个十万二十万都不成问题。而一旦格拉斯之战陷入僵局,潜伏在毕格拉以西的日军能够实施突袭的话,那么,格拉斯之战还真可能成为盟军澳洲战场的滑铁卢。

  潜伏在毕格拉以东地区的十万日军,是小泉早就埋下的暗子。这一情报,别说麦克阿瑟无从得知,便是日军高层里面,知情者也寥寥。小泉在菲律宾之战中吃了败仗以后,深谙情报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开始加强这方面的力度。只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早在两年半前,学兵军就已经打入了大阪第四师团,而且因为他的赏识,其中一些人还当上了师团、旅团级的军事主官。

  格拉斯之战进行到第十天,美军骑兵第六师终于支撑不住。在这最关键的时候,白流苏出动了远征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直属的直升机部队,动用大约三百架直升机一举粉碎了日军和南亚共荣军对骑兵第六师的攻势。

  直升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二战战场,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无论是盟国还是协约国,哪怕是曾经在直升机手上吃过大亏的日本,他们都没有对这种新型战机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就给了直升机一鸣惊人的机会。

  戴恩作为骑兵第六师的师长,亲眼见证了这一新型武器的犀利。美国大叔完全被震惊了:“……直升机所过之处,日军人仰车翻,立刻发生了混乱。至于所谓的南亚共荣军,他们因为缺少装甲部队,在直升机的打击下更是毫无还手之力……我以为自己这一次铁定会去天堂了,孰料,前后不过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日军就完全溃不成军——”这是战后戴恩在给麦克阿瑟的报告中的一段话。

  直升机,美军高层对它并不陌生,但也没太当一回事。美国人此时满脑子的都是金雕还有雷霆导弹、地地导弹,根本就看不上这种航程有限、航速有限、载弹量有限,似乎作用也有限的新型战机。而经过格拉斯之战,美国人这才醒悟过来。于是,没过多久,罗斯福便亲自给欧阳云发电,诚恳的请求中方提供相关技术。

  这是后话,回到格拉斯战场——中国远征军直升机部队的出现不仅立刻挽救了美军骑兵第六师覆灭的命运,而且也迫使小泉敏一郎使出了杀手锏。

  当超过十万的日军在毕格拉以东地区现出身形的时候,美国人集体失言,他们此时才清楚了白流苏派中国远征第三师前往比拉个的真正用意。原来,中国女将军不是想要保存实力,原来在中国女将军早就料到了日本人的这一后手。

  毕格拉成为新的斗争中心,刚开始,以戴恩为首的美国人还不以为然。学兵军战力比美军强,这已经是世界公认的,那么,美军骑兵第六师能够以一当十抵挡住十万日军和南亚共荣军的围攻,中国远征第三师理所当然也应该可以抵挡住十万日军的进攻。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这里,美国人将日军和南亚共荣军之间划了等号,而且绝口不提中国远征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直属的直升机部队为骑兵第六师提供支援的事情。

  “地狱!”“绞肉机!”“还有比这更惨烈的战斗吗?”……以上,是美国和英国的战地记者对“蒙海地之战”的评价。“蒙海地”,正是美军骑兵第六师抵御日军和南亚共荣军围攻的那个小镇的名字。从媒体语言而言,这已经算得上是最高层次的评价了。

  “还有比这更惨烈的战斗吗?”以这句话为题目对“蒙海地之战”进行报道的是美国的战地记者布瑟尔。这个题目,是布瑟尔苦思一昼夜才得出的。为此,他还沾沾自喜了好久,认为在战争报道中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创意了。然而,当他在格拉斯之战结束三天以后赶到毕格拉战场的时候,面对累累的,交织在一起的中日双方官兵的尸体,他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残酷的战争,原来还真有比蒙海地之战更惨烈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