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9节(2 / 2)


  西域那边收到消息后也很激动,这一趟果然没白走,这不,商路又可以继续再现当年的繁华了!他们可是从小就听着家中先辈讲的中原故事长大的,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原简直就是神仙才能住的地方。这次进京的使臣回来又继续吹了京城一波,更加加深了这种西域对中原的好印象。另外,之前大齐使臣带来的精美物品也起了大作用,天知道那些让人目眩神迷的瓷器是怎么做出来的,那温润的光泽,细腻的触感,还有上头那让人细微繁复又精致的花纹,都让他们想感叹一声这真是天上的神仙才能做出来的东西。更不用说触之柔软光滑,如母亲怀抱温暖的华美丝绸,那简直是天上织女的手艺,不是他们这等凡人能够想得出来的东西。

  老祖宗真的没骗他们,中原确实是个神仙之地。

  而现在,这个神仙之地同意和他们恢复通商了!这也就意味着,以后中原那些巧夺天工的器皿绸缎,还有口味奇怪却回味无穷的茶叶,都将成为常用品。

  这些东西,更西边的高鼻深目的夷人更喜欢,转手卖给他们都不知道能赚多少金子。据说那些夷人国内到处是金矿,根本不缺金子。等他们跟大齐通了商,回头就去夷人那边赚金子去!

  怀着这样的念头,西域使臣再次踏上了去京城的路,不同于上一批使臣进京的忐忑,这一批使臣全都信心满满,他们可是国内最顶尖的生意人,嘴皮子出了名的利索,死的都能说成活的。在他们的设想中,西方的市场有多广阔他们只能略微提一丢丢,重点还是要哭穷,商队路上的花销可不小,定价时必须得好好卖卖惨。老祖宗们说过,中原人最好面子,讲气度,只要多拍拍他们的马屁,吹一吹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就能从他们手中获得低价的物品。

  这可都是当年跟中原人通过商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绝对不会有错!

  使臣们一路雄赳赳气昂昂地进了京城,在鸿胪寺歇下后脑海中还在畅享自己低价从大齐进货,高价卖给夷人的美好未来。

  然后,他们就碰上了顾淮之。

  也是他们点儿背,像他们祖先,碰上的都是鄙视商贾视金钱如粪土的清贵文官,觉得堂堂天.朝上国和乡野小民斤斤计较太过有失风度,所以双方每每谈及生意往来时,基本都能如了西域诸国的愿,主要还是中原这边真没把西域诸国当回事,就当他们奉承得自己高兴给他们点赏钱算了。

  但是顾淮之不是这样的人啊,上辈子的商界大佬,让他视金钱如粪土,这难度系数未免也太高了点。另外,干回老本行,顾淮之更加不可能让自己吃亏,想当年他也是商界响当当的人物,只有他坑别人的份,没有别人坑他的时候。总不能穿越一遭,把原来的技能都给丢了吧?

  更何况,对面的西域使臣,哭穷哭的,技术含量委实不行。

  商队运输货物不易确实不假,问题是运输费早就算进了成本中,你们最终的定价已经包涵了运输成本,怎么还想拿这理由卖惨张嘴就想让大齐把所有货物打个对折呢?

  碰上这样的要求,顾淮之只觉得自己的智商被他们按在地上摩擦,真要答应了他们,怕是两世英明不保。

  西域使臣那边也不是真的想大齐给他们打对折,做生意嘛都是这样,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凭的就是一张嘴,挣多挣少全看本人嘴皮子有多利索。

  提起这个,顾淮之可一点都不虚。户部那帮人天天跟各种账本打交道,也不至于听了一堆数字就头疼,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谈了好几天还没谈拢,双方僵持不下,户部这边便有主事私下劝顾淮之,“大人,这可是您进京后陛下任命您干的第一件大事,若是再这么拖下去,恐怕对大人不利啊!”

  顾淮之真没觉得拖几天有什么不对的,虽然西域诸国领土不大,但也是一个个国家不是?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大单,搁后世一谈谈几个月甚至几年也不足为奇。现在才僵持了几天,有什么好急的?

  至于对自己不利……等到之后生意谈妥了,功劳不还是自己的吗?

  拖几天不碍事,利润坚决不能让。这么大的单子,一单交易数额都是往几十万白银上走的,还是长期大订单,让一步就等于亏了几个亿,顾淮之要是真让了,怕是能把顾爹气得穿越过来打死他。

  顾淮之坚决不松口,坚持以原价卖给西域使臣,最多给他们打九五折,再多没有。西域使臣那边的心理价位是八折,和顾淮之让出的利相差颇远,算算其中多出来的成本,他们也心痛,觉得自己还能抢救一下,一定凭借自己纵横西域商场的三寸不烂之舌打动这个狠心的顾大人。

  奈何狠心的顾大人根本不吃他们这套,西域使臣就差抱着顾淮之的大腿痛哭流涕了,愣是没让顾淮之动容一分。

  第二次谈判再次失败。

  这一次谈判不成,原本不插手这事儿的冯克己也坐不住了,私下招了顾淮之去谈话,温声劝他:“通商之事陛下已经应允,朝中上下都看着,你何苦为了这么点小利同西域使臣撕扯这么久?未免有失身份。”

  想到上回大齐使臣从西域带回来的金子,冯克己就心头火热,这么大的利润,便是给他们八折,大齐也血赚。国库再也不用光秃秃的比脸还干净了!

  冯克己不免有点埋怨顾淮之,拖那么久干什么呢,早先定下来早给国库添银子,有这磨嘴皮的工夫,还不如多做几笔大买卖呢。

  顾淮之想了想,觉得这么拖着确实不太好。现在双方通商可是个热门话题,满朝文武都盯着,自己拖得久了,难免让人觉得自己办事不利。但要顾淮之让利也是不可能的,看着冯克己严肃的面庞,顾淮之心头一动,忽而笑道:“下官倒是有一计,能让西域使臣松口,尽快定下通商之事。”

  *

  翌日,西域使臣再来同顾淮之谈判时,就见到了一个板着脸,看起来十分不好惹的老头儿。鸿胪寺官员尽职给他们翻译,“这是户部尚书冯大人,听闻通商之事迟迟未定,特地来看一看。”

  原来是户部的头儿,怪不得这么有气势。

  使臣们心里还在嘀咕呢,就见冯克己眉心两道竖纹愈发明显,轻蔑地看了他们一眼,转头对着顾淮之便破口大骂,“就这么几个小国的使臣,也值得你费那么多心思同他们商谈?丝绸之路两百多年未曾有商队再走,我大齐百姓不也过得好好的?当初本官就不同意恢复通商,边陲小国能有什么好东西,偏你还在陛下面前帮他们说好话,如今呢?他们得了点好处就分毫不让,倒让你难做。真是蹬鼻子上脸,厚颜无耻!要真谈不拢,干脆回了陛下,不搞这什么破通商!”

  这一通骂都把户部其他官员给看傻了,鸿胪寺那位翻译脑子也是懵的,不过这哥们儿非常有职业道德,哪怕脑袋还懵着,嘴上却一直没停,将冯克己的话原原本本地翻译了一遍。

  使臣们也傻眼了,原来这位户部的头儿这么不情愿恢复通商的吗?听起来好像大齐的皇帝陛下也不太乐意恢复通商的样子,还多亏顾大人帮他们说话才争取来这么个商谈的机会。

  那这样的话,他们是不是得再退一步,答应顾大人的要求呢?

  反正也就是百倍的利润和八十倍利润的区别,要是他们太磨叽,回头大齐又不同意通商了怎么办?那就真是亏大了!

  使臣们互相看了看,凑在一块儿嘀嘀咕咕了一番,最终肉疼地同意了顾淮之的要求,以九五折的价格大量买入大齐这边的精贵好物。

  等到西域使臣离开后,顾淮之立即笑开了,连忙向冯克己作揖乐道:“多谢大人相助,要不是大人插手,他们怕是还要拖个几天才能答应。”

  冯克己想着马上要飞进国库的金子,心中亦是痛快,嘴上却没好气地哼道:“就你小子鬼灵精,明明咬死不松口的人是你,偏偏恶人全让老夫当了,你还在他们那儿落了个好。”

  “大人一心为国,这才配合下官演了这么一出戏,此等胸襟令人敬佩!”

  拍马屁某些时候还是很管用的,就如同眼下的冯克己,明明被顾淮之忽悠来唱白脸十分不爽,但顾淮之这么一示弱,冯克己心里竟然还有一种诡异的满足感,心中的不快也随之一扫而空。

  本来以为两位顶头上司闹不和的户部官员也长长松了口气,原来这是两位大人在唱双簧呢,吓死他们了。

  不过这双簧唱的可真不错,瞧瞧,西域使臣可不就松口了?

  顾淮之圆满完成任务,为朝廷争取到了足够多的利益。西域使臣这次进京本就存了带一批货物回去的心思,谈拢价格后立即大手笔地从大齐这里买了几十车货,金子哗哗流进户部,冯克己这几天晚上做梦都能笑出声。自打他掌管户部以来,国库就这么丰盈的时候。

  当初先下手把顾淮之抢到户部来,真是做得太对了!

  第112章 血赚

  西域使臣进京两次,大齐使臣也有去西域的经验,原本已经凋零的丝绸之路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天下太平后,商人们也蠢蠢欲动。尤其是住在京城的大商人,接连看着使臣进京,又听闻朝廷恢复与西域通商的消息,内心更是火热。再一打听,据说往西域那边走一趟,转手便是几十倍之利。

  这样的暴利,不心动的根本就不是个合格的商人。

  商路都是现成的,各大商行都有自己的货源。精明些的,再三托人找关系问了上回去西域的使臣,仔细打听了一番西域那边最喜欢什么东西,上回他们卖的价格是多少。

  问清楚后,这帮人便安排了商队,准备了一长串的货物,就等着他们从西域那边换金子回来。

  顾淮之对此乐见其成,恢复通商必然会刺激大齐境内经济。需求量大了自然就会多出更多的作坊,多了作坊又得招人干活,这不就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