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十五章船形古镇(2 / 2)


此时才值午后,时间尚早。

我们没有停留,直接马不停蹄的驱车赶往罗城古镇。

罗城古镇,位于犍为县东北部,古镇主街名叫凉厅街,如果从空中俯瞰,整条街如同船形,所以又有俗称“船形街”。

时至今日,这条幸存下来的老街,仍保留着明清时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风貌。

整座罗城古镇座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很象一把织布的梭子,所以又有人称它为“云中一把梭”。

从高处俯视,就像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灵官庙右侧的过街楼犹如船舵。

如果你登高远望,会看见这只气势宏伟、奇异独特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扬帆启航,因而罗城又赢得了一个美称:“山顶一只船。”

关于这只“大船”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明末崇祯年间,有个外地人张秀才来到此地,坐在茶馆里喝茶,看到茶客们一个个唉声叹气,临行时还把茶杯里的水喝得一干二净,便向邻座的一位老人打听原由。

老人叹息一声说道:“这镇上缺水呀!”

张秀才沉默良久,念出四句口诀:“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若要不缺水,罗城修成舟!”

众人齐声赞叹,一致推举急公好义的张秀才作为造船的领头人。

张秀才带领数百名能工巧匠,大兴土木,撤旧屋建新房,不到三年时间,“大船”便修成了。

毗邻四州八县的人,听说这山顶上修了一只大船,纷纷远道而来看稀奇。

一时间,人来人往,罗城镇变得更加热闹兴旺,这就是张秀才的造“船”之功。

“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

修建这只“大船”,也有祈雨求水的象征,祈祷上苍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人丁兴旺,国泰民安。

抛开传说不讲,如果从建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只“大船”,可见大船布局巧妙,构思奇特,令人赞叹不已。

船形街两侧长廊当地人称为“凉厅子”,修建上采用四川民居传统的穿逗木构架形式。

凉厅内是固定的店铺,临街面是摆摊设点的地方,中间有五米宽的人行道,全用青石板铺地,贯穿全镇。

人们在凉厅内喝茶、看戏、集会、贸易,风雨无阻。

所以,在明清时,人们又称凉厅街为“晴雨市场”。

船形街中央最宽处矗立着一座古戏楼,与灵官庙遥遥相望。

古戏楼四角飞檐高翘,精巧别致,古香古色。戏楼正中的匾额上题写四个大字:“神听和平”。

楼台两侧挂着一副木刻对联:“昆高胡弹灯曲绕黄梁,生旦净末丑功出梨园”。

想当年檀板敲响,锣鼓铿锵,演员粉墨登场,观众如痴如醉,场面何等热闹。

戏楼后挺立着高大壮观的石牌坊,牌坊上镌刻着两副长对联。

其一:“罗众志以成城倚铁峰枕峨秀跨八百里巫云长驱五海,灵古今而作官纳优孟集高腔通四千年韶乐胞与万方”。

其二:“人怀有铁岭松风何须南海,到处是阳春白雪显属灵官”。

戏楼前的广场也是镇上居民进行宗教、帮会活动的场所,每逢传统节日和庙会,广场上就要开展耍龙灯、狮灯、麒麟灯、牛灯、花灯、车灯、秧歌、平台和民间高翘等表演活动。家家张灯结彩,凉厅内摆着各色商品、小食摊,人们穿红着绿,摩肩接踵,热闹异常,成为远近闻名的“罗城夜市”,沿袭至今。